活動

pgDeco_isLoudSpeaker

活動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pgDeco_isCamera pgDeco_isFlag

香港新聞博覽館今天開幕 創亞洲先河

by kai shian koh | 十二月 05, 2018
2018年12月5日

(左起):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先生、香港新聞博覽館主席陳祖澤博士、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新聞教育基金主席陳淑薇女士及保育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主席劉智鵬教授主持開幕儀式。

林鄭月娥女士對四十年代的舊收音機展品甚感興趣。

林鄭月娥女士駐足觀賞館內的舊報紙檔擺設。

林鄭月娥女士(右二)在香港報業公會會長李祖澤先生(左)、陳祖澤博士(左二)及陳淑薇女士陪同下觀賞展示的新聞圖片。

陳淑薇女士向林鄭月娥女士介紹不同年代電台記者使用的錄音機。

林鄭月娥女士參觀香港新聞博覽館展示的報紙體育版。

陳淑薇女士(左)、新聞教育基金副主席陳早標先生(右二)及陳祖澤博士(右)向林鄭月娥女士介紹她於開館紀念冊撰寫的獻辭。

陳祖澤博士(右)陳淑薇女士(左)向林鄭月娥女士介紹捲軸展示由公眾及新聞博覽館委員選出的十件香港新聞大事。

陳祖澤博士(左)及陳淑薇女士(中)向林鄭月娥女士介紹本館藏品中歷史最悠久的中英文報紙真品,包括有百年歷史的1878年《循環日報》及1920年<i>The China Mail</i>。

(左起)李祖澤先生、陳淑薇女士、林鄭月娥女士、陳祖澤博士及陳早標先生在香港新聞博覽館門前合照留念。

香港新聞博覽館今天舉行開幕典禮,標誌著亞洲首家以新聞為主題的展覽及教育設施正式落成,透過展覽及舉辦青少年傳媒教育工作坊和各項活動,向本港市民及遊客介紹香港新聞業的的歷史和演變,彰顯資訊自由流通在香港發展為國際大都會的重要作用,促進公眾認識新聞專業。香港新聞博覽館已接獲多個團體申請預約參觀,這個月招待預約團體試行運作,本月底起,開放予公眾免費參觀,市民可以在月底起上網預約登記。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今日為香港新聞博覽館主持開幕典禮。逾二百名來自新聞界、學界、教育界、政界、商界、建築界等社會不同界別的嘉賓出席,一起見證這個滿載香港人集體回憶及展望未來的地標落成。

香港新聞博覽館主席陳祖澤博士致辭時說,香港新聞博覽館由醞釀構思至正式啟用,歷時十載,面對不少挑戰。他指出,要將歷史建築物中環必列啫士街街市改裝作展覽用途,殊不容易,猶幸獲得來自各界別的義工、建築及設計團隊的支持和合作,群策群力,不屈不撓,終於成功打造亞洲首家新聞博覽館。

陳祖澤博士感謝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承諾未來三年贊助學生參與新聞博覽館提供的其他學習經歷,支持對青少年的新聞教育工作。他亦感謝各機構的大力贊助和支持,以及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和其他多個政府部門的指導和合作,令這個屬於香港人的新聞博覽館正式踏出第一步。

新聞教育基金主席陳淑薇女士致辭時說,香港新聞博覽館由不同背景、立場的人士參與籌建,見證了團結就是力量。她感謝各傳媒機構同業、各大學及博物館的學者和專家,為建館出謀獻策,各慈善基金、商業機構的鼎力支持、協助和捐贈,對於政府及各部門的協助,致以衷心感激。

陳淑薇相信新聞博覽館會成為香港的一個重要地標,展示香港的多元文化、法治、廉潔、公正,新聞言論自由,香港人的勤奮務實,是香港成功的關鍵。她說,新聞博覽館會以客觀,公正,全面報導事實及尊重歷史的態度營運,永誌對新聞資訊自由的珍視。

香港新聞博覽館樓高兩層,樓面面積約一萬平方呎,設有多個專區,利用多媒體互動裝置,展示香港報業、電台、電視新聞及新媒體的發展;探討在現今資訊流通的年代,傳播資訊方式的蛻變對傳媒和社會帶來的影響;也展示經公眾,學生及委員選出香港十宗新聞大事的報道,反映新聞業與香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如何息息相關。

此外,館內的新聞體驗區設有互動遊戲,讓參加者體驗傳媒工作的挑戰;也有售賣新聞元素紀念品的商店,以及可供舉辦傳媒教育活動的多用途室。

香港新聞博覽館坐落的中西區是香港報業發祥地,館址前身是必列啫士街街市,是二次大戰後首批重建的濕貨街市。現址部分地方原為美國公理會佈道所舊址,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孫中山先生在佈道所受洗。

2011年,必列啫士街街市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列入發展局第三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在經過投標審批後,發展局於2013年選出新聞教育基金,將現址活化成為香港新聞博覽館。2016年獲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撥款8,530萬元進行翻新工程。

在保育工作上,街市內保留了具歷史意義的主樓梯、劏雞房及部分有特色的攤檔結構,但加建一部升降機,提供無障礙通街,昔日一樓的遊樂場則改建為展區及多用途空間。

傳媒如有查詢,請致電2205 2235與本館策展經理高潔媚女士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