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day in History

華僑日報停刊

1995年1月12日,辦刊接近七十年的《華僑日報》因面對艱難的經營環境,決定停刊。《華僑日報》創刊於1925年6月5日,以商業行情及華人社團動向為報道重心,是香港其中一份歷史悠久的報紙。 二次世界大戰後,華人對本地新聞的需求大增,《華僑日報》循勢一躍成爲香港報紙業界的龍頭,同時創立《華僑晚報》,《晚報》注重通俗及趣味性,以補充《日報》的不足,希望吸引更多的讀者。然而六十年代起,本港報業競爭非常激烈,加上成本上漲及經濟不景等問題,致《華僑日報》虧損逾千萬,最終決定停刊。 若進一步追溯《華僑日報》的歷史,將其前身一一計算,則《華僑日報》屹立香港超過130年,無疑是見證著香港社會的急劇變化與發展,故當《華僑日報》停刊的消息一出,外界無一不感到可惜。

華僑日報停刊 Read More »

華航客機墜海

1993年11月4日,接載著274名乘客及22名機組人員的中華航空605航班,由台北飛往香港啟德機場降落時發生事故,客機衝出跑道墜海,釀成機上23人受傷。 事發當日,本港正受颱風「艾拉」吹襲,並懸掛三號風球。該波音747-400客機在著陸後不但未有即時減速,反而加速滑行…… 相片來源:星島新聞集團

華航客機墜海 Read More »

蘭桂坊人踩人事件

除夕新年夜是普天同慶,全民倒數迎新年的大日子,但誰又會想到,28年前的今天,香港曾發生人踩人的意外慘劇。 事發在1992年除夕夜,當晚有過萬名市民及遊客湧到中環蘭桂坊狂歡,預備跨年倒數。翻後當年的報道,當晚踏入凌晨零時一刻,蘭桂坊一帶有人噴射綵帶,以及噴灑啤酒、汽水助慶,令街上地面濕滑,之後有人更拋擲磚頭及焚燒雜物,令場面開始混亂,人潮互相擠擁。期間,有走避的市民不慎跌倒,後來的群眾卻繼續前仆後繼地向前擠壓,結果釀成骨牌效應,導致人踩人意外,並造成21人死,63人受傷,成為香港開埠以來最大宗的人踩人死亡事件。 事後,時任港督彭定康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事故。調查報告指警方無法妥善管制人流,且低估了維持秩序的難度。自此,每逢節日及大型慶祝活動,警方都會事前評估參與人數,並實施人流管制及年齡限制等措施。 相片來源:星島新聞集團

蘭桂坊人踩人事件 Read More »

石崗越南船民中心騷亂

1992年2月3日,位於元朗八鄉的石崗越南船民中心發生騷亂,造成二十多人死亡,百多人受傷,亦是香港越南船民騷亂事件中,傷亡人數最多的一次。 當晚營內的南越和北越人懷疑因買賣私酒及爭用熱水等問題爆發衝突。雙方互相毆鬥並縱火,警方需施放催淚彈鎮壓,至翌日清晨才結束。 上世紀七十年代越戰結束後,當地社會仍然動盪,大批越南難民逃離到本港……

石崗越南船民中心騷亂 Read More »

中巴大罷工

1989年11月29日,中華巴士(中巴)車長因不滿薪酬待遇,於上午繁忙時段發起罷駛行動,導致港島區交通混亂,最終要勞動港府租用旅遊巴及出動警隊「豬籠車」接載市民出入。事件擾攘連續兩天,最後因資方讓步才得以平息。 中巴於1924年創立,是香港首間巴士公司。七十年代起主要行走港島區路線,當時紅隧通車,中巴更聯同九巴合作經營過海巴士路線,擴充業務。直至八十年代,地鐵港島線通車,中巴乘客量開始減少,亦曾多番被乘客投訴服務欠佳。 到了1998年,中巴的專營權不獲運輸署續牌,正式結束服務港人七十多年的歲月。 相片來源:星島新聞集團

中巴大罷工 Read More »

八七股災

上一代對「八七股災」一詞大多不會陌生。事發在1987年10月16日星期五,一次美國華爾街股市的跌市,觸發環球股市大瀉,香港亦無一倖免,一度停市四日。恒生指數在復市後大幅下跌三成三,成為全球最重災的股票市場。 當日,美國股市在大量程式交易的帶動下,下挫百分之四點六,帶動外圍股市在星期一(19日)急跌,港股亦因有嚴重沽壓而大幅低開,同日市況缺乏承接,外圍沽盤大量湧現,一度出現恐慌性拋售,導致港股全日大跌一成一,恒指收報3362點,下跌達420點。此外,現貨月期期指及其他月份期指均跌至停板。當晚,美股繼續湧現大量程式沽盤,推低大市,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收市大幅下跌百分之二十二點六。後來,金融界人士稱這一日為「黑色星期一」。 股災爆發,時任聯交所主席李福兆在徵詢財政司、金融司及證監專員後宣布,自星期二起停市四天,但恆指在復市首日開市15分鐘內已暴跌超過650點,全日下跌1120點,跌幅高達三成三,創下全球最大單日跌幅。是次股災,促使港府成立證監會,進一步規管股票市場。 相片來源:星島新聞集團

八七股災 Read More »

九龍寨城警民衝突

1987年,香港政府與中國政府於達成協議,決定清拆人稱「三不管地帶」的九龍寨城。有關工程於1991年動工,歷時三年才完成,在清拆工程的最後一天卻遇上有居民拒遷,集體在港督府通宵靜坐抗議,有居民更在工地頑強抵抗,甚至威脅要跳樓輕生,要警方出動破門入屋,將拒絕搬走的居民抬走。 當時,港府本打算在寨城原址興建住宅,但考慮到該處鄰近啟德機場,擔心建屋會影響飛機升降,加上當時九龍城區內的休憩設施不足,故最終決定在原址興建公園,即現今的「九龍寨城公園」。而在清拆期間,古物古蹟辦事處在工地發現部分寨城建築物遺跡,包括炮台、寨城衙門,以及刻有「九龍寨城」的花崗岩石碑,於是將之保留於公園內供遊人欣賞。 相片來源:星島新聞集團

九龍寨城警民衝突 Read More »

中英聯合聲明草簽

1984年9月26日,中英兩國政府在北京草簽關乎香港前途問題的《聯合聲明》,落實中國政府會於1997年7月1日起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標誌着香港正式回歸中國的重要里程。當天晚上,本港傳媒加印號外,詳列草簽內容中,包括讓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權、確保港人生活方式不變、保持自由港、獨立關稅區及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等十二項條文。 同年12月19日,中國時任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與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在北京正式簽署《中英聯合聲明》,正式結束歷時兩年多的磋商,為香港前途問題的談判正式謝幕。

中英聯合聲明草簽 Read More »

國泰地勤罷工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泰航空上年10月宣布重組,裁減8,500名員工,旗下的國泰港龍難逃倒閉命運,成為了歷史。 過去,國泰曾多次爆發工潮,其中在1981年6月17日,逾一千四百名地勤人員就薪酬待遇問題與資方談判,要求國泰加薪三成、提供房屋津貼,以及改善員工退休金制度。然而談判最終破裂收場,引發了三日的罷工潮。罷工期間,所有乘客的行李都毋需過磅,超重亦不用繳付額外附加費。國泰要以三倍工資吸引未有參與罷工的員工加班,亦要調動行政人員到前線工作,應付工潮帶來的影響。 除此之外,國泰於1993年因突然解僱三名拒絕加班的空中服務員,而再次引發歷時十七天,並有多達三千員工參與的大罷工。其後,國泰亦多次因勞資糾紛與員工談判破裂,而先後在2007年、2012年及2014年爆發工潮。 相片來源:《華僑日報》

國泰地勤罷工 Read More »

取消抵壘政策

香港這片彈丸之地,開埠初期(1841-1900年)人口只有四萬多人,1945年激增至六十多萬。當時,大批內地人為求生活安穩,紛紛逃亡到香港,同時香港工業正起飛,需要大量廉價勞工投入勞動市場,政府因而對偷渡者採取寬鬆態度,令偷渡成風。 後來,港英政府為了更有效控制人口及維持社會穩定,遂於1974年11月宣布實行抵壘政策(Touch Base Policy),容許成功偷渡到市區並在入境處完成登記的偷渡者獲得香港居留權。政策推出後數年,內地的文化大革命及越南難民問題,令偷渡潮更盛行,香港人口亦在五年間急升至五百多萬人。 最終,港英政府在1980年10月23日宣布取消抵壘政策,並實施即捕即解政策。非法入境者一經截獲,須即時遣返。政府同時立法規定15歲以上港人外出時必須攜帶身份證,以便警方識別非法入境者。 相片來源:星島新聞集團

取消抵壘政策 Read More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