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day in History

最後的死刑

1966年11月16日,越南籍男子黃啟基因犯下劫殺罪而遭處決,是本港最後一次執行死刑,之後的死囚均獲英女皇特赦。至1993年4月,立法局正式通過廢除死刑,改以終身監禁為最高刑罰。 於殖民時期,涉及嚴重罪行的案件均由最高法院審理,法官在判死刑前會在頭上披上方形黑巾。死囚會被收押於赤柱監獄的獨立囚室,等候港督擇日處決……

最後的死刑 Read More »

廣東信託銀行擠提

1965年2月6日,廣東信託銀行發生擠提,大批存戶紛紛擁至分行提取存款,導致銀行兩日後全線停業,被政府接管。 事件源於小型銀行明德銀號於1月底傳出一張約值700萬港元的美元支票遭拒付,繼而引發擠提,加上對地產商過度放款,產生周轉問題,最終於1月30日宣布破產。 兩間華資銀行相繼出事後,令市民對華資銀行失去信心,擠提事件蔓延至其他華資銀行……

廣東信託銀行擠提 Read More »

美國總統甘迺迪遇刺

「不要問國家可為你做甚麼,應問自己可以為國家做甚麼。」這是1961年1月20日美國前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在就職講話中的名句。 兩年後的11月22日中午,準備競選連任的甘迺迪與夫人積琪蓮到訪德克薩斯州,但車隊在途經達拉斯市時遇到槍擊,甘迺迪中槍身亡,成為美國史上第四位遇刺身亡的總統。坐在甘迺迪旁邊的夫人積琪蓮未有受傷,反而同車坐在前排的德克薩斯州州長卻受重傷。 同日下午,前海軍陸戰隊隊員奧斯瓦爾德因涉嫌行兇被捕,但瓦爾德否認指控。兩日後,電視台直播他從警局轉押到監獄時被人公然槍殺,事件震驚全國。 到了當日晚上,副總統詹森在總統專機「空軍一號」上宣誓就任總統,並宣布成立調查委員會,調查行刺事件。 甘迺迪遇刺後,陰謀論四起,誰是兇手之說眾說紛紜,而最離奇的是,當年目擊此事的十八位關鍵證人,卻在三年內相繼死亡,令事件成為千古懸案。 相片來源:星島新聞集團

美國總統甘迺迪遇刺 Read More »

《天天日報》創刊

香港這彈丸之地,曾締造過不少「第一」,六十年前的今日正式發行的《天天日報》正是一個例子。作為全球第一份彩色印刷的報刊,《天天日報》改變了以往只有黑白或套紅印刷的報業傳統,帶領整個業界逐步轉型。 《天天日報》由韋基澤創辦,他早年留學英國,對彩色印刷甚有研究,因而大膽嘗試從西德引入兩部彩色平板印刷機,印製彩色報紙吸引讀者和廣告客戶。及後,報紙銷情理想,於是韋基澤再從美國引入兩部彩色滾筒機。 《天天日報》創刊時定位為大眾化報紙,副刊內容兼顧婦女和兒童讀者,廣告客戶甚多。其後,面對報業競爭愈趨激烈、彩色印刷成本高企,以及廣告收入不足等困難,《天天日報》前後經歷六度易手,惟銷量亦未見好轉,最終在2000年停刊,成為歷史。

《天天日報》創刊 Read More »

商業電台啟播

陪伴港人逾六十年的香港商業電台,於1959年8月26日啟播。當年商台設於荔枝角美孚油庫附近(即現時美孚新邨原址),並以無線制式廣播。當時原子粒收音機愈趨普及,收聽電台廣播已成為普羅市民生活的一部份,遇到惡劣天氣,或掛風球時,市民大眾便依賴電台收聽新聞和天氣資訊。當年著名廣播人李我及其夫人蕭湘在商台主持的廣播劇,一人扮演多個角色,更風靡一時,成為上一代港人的經典回憶。 五、六十年代,香港電台及商業電台的新聞內容由政府新聞處提供。七十年代初,電台及電視台陸續遷往九龍塘俗稱「五台山」的廣播道。電台亦開始成立新聞部,商台的新聞部在1974成立,實行編採自主。新聞簡報亦增至每半小時一次,由播音員播報。至九十年代,商台開始主打新聞時事及論政節目,擔當資訊傳遞及評論政策的角色。 有關香港的電台行業發展及變遷,歡迎親臨香港新聞博覽館的電台展區,了解更多! 相片來源:香港商業電台

商業電台啟播 Read More »

石硤尾大火

1953年12月24日的平安夜,九龍石硤尾木屋區發生嚴重火災。當晚白田村木屋區首先起火,火勢迅速波及六條村,整個石硤尾陷於火海,黑煙沖天,對岸港島亦清晰可見。香港消防總局通過電台,呼籲全港後備消防員前往灌救,電台發揮了重大通報作用。大火燒毀二千五百多間木屋,多達五萬多人頓失家園……

石硤尾大火 Read More »

倫敦大霧霾

大文豪狄更斯筆下的「霧都」倫敦,在二十世紀曾多次出現霧霾,導致近千萬居民因為呼吸道疾病而死亡,當中最嚴重一次可追溯至1952年12月5日至9日出現的「大霧霾」(Great Smog of London),估計造成逾一萬二千人死亡。 由於持續受到高氣壓、超低温及無風的天氣影響,當時倫敦上空被一層厚厚的霧霾籠罩,白晝的能見度幾乎接近零。霧霾中夾雜了酸鹼度只有兩度的高濃度硫酸,吸入會嚴重影響呼吸道,當時醫院逼滿因此而求醫的病人。此外,倫敦市各行各業亦受影響,商業活動幾近癱瘓,學生被迫停課,馬路上維持交通秩序的警員,需要戴上口罩,並手持火把指引慢駛的車輛前行。 事件發生四年後,英國國會頒布全球第一份空氣污染相關法案《1956年清潔空氣法》,法案規定禁止公眾及工業排放黑煙、淘汰開放式燃煤爐,並在倫敦劃定「無煙區」,規定以無煙燃料取代燃煤。

倫敦大霧霾 Read More »

麗的呼聲啟播

1949年3月22日,全港首間商營有線電台「麗的呼聲」(Radio Rediffusion)正式啟播。市民需要先付費安裝擴音器,並繳交月費,方可收聽電台的兩條頻道。 麗的呼聲播放的廣播劇深受聽眾歡迎,如李我口述的天空小說、鄧寄塵的諧劇等,其中由「播音皇帝」鍾偉明口述的《陸亞彩別傳》、《黃飛鴻傳》等經典武俠故事,更風靡全港,各地的涼茶舖因此經常迫滿收聽他節目的市民。 當年,麗的呼聲於每晚午夜十二時停播,至翌日早上七時才復播。不過,不少聽眾仍會通宵開着收音機,當作鬧鐘之用,可見當年電台的如何影響市民的生活。然而,隨着原子粒收音機及電視相繼面世,有線電台的聽眾和廣告收入因此不斷流失,直至1973年9月30日,麗的呼聲決定將牌照交還政府,正式停播。

麗的呼聲啟播 Read More »

《英文虎報》創刊

由已故《星島日報》創辦人胡文虎創辦的《英文虎報》(𝘛𝘩𝘦 𝘚𝘵𝘢𝘯𝘥𝘢𝘳𝘥),於1949年3月1日正式發行。當時,該報以捍衛華人平等、促進中西關係及報道社會實況為辦報宗旨。其後胡文虎逝世,星島報業集團便交由其養女胡仙接手經營,並在1972年上市。 面對同行的激烈競爭,《英文虎報》曾於2000年改名為《香港郵報》(𝘏𝘰𝘯𝘨 𝘒𝘰𝘯𝘨 𝘪𝘔𝘢𝘪𝘭),並由傳統報紙的對開格式(Broadsheet)改為以免費報的四開格式(Tabloid)印刷,以爭奪年輕讀者的市場,直至兩年後科網熱潮爆破,才改回原名。及至2007年,《英文虎報》開始以免費報形式出版,逢周一至五發行,成為香港首份免費及發行量最高的英文報紙。

《英文虎報》創刊 Read More »

香港淪陷

二次大戰時,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香港亦淪為日軍的襲擊目標。日軍於1941年12月8日,從陸路經福田過境正式入侵香港,又派轟炸機空襲啟德機場,以及派戰艇入侵維多利亞港,與英國爆發激戰。戰事經歷十八日後,時任港督楊慕琦在12月25日宣布投降,香港宣告淪陷,開始三年零八個月的日軍統治歲月,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為止。 日軍攻佔香港後,先後接管銀行和英資企業,大規模掠奪港人的財產和資源,包括強迫居民以港元兌換軍票,實施糧食配給,並對市民濫施酷刑,及強制押解部分港人到內地。除此之外,憲兵部更設立專門審查報刊的「報導部」,規定報章付印前要先送檢當局,以便日方控制輿論,而個別報章亦被迫合併,或需易名才繼續出版。當時《香港日報》被稱為日軍的官方喉舌,內容除了有日文版,亦有中文版及英文版。 想知道有關日佔時期本港報業的情況,歡迎親臨香港新聞博覽館了解更多。 相片來源:香港政府檔案處

香港淪陷 Read More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