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聞日記」攝影比賽結果公布

由香港新聞博覽館主辦的「我的新聞日記」攝影比賽圓滿結束,感謝四個組別來自160間院校、共563位同學的熱烈參與,以獨特的鏡頭觸覺和視野為新聞故事注入無限創意與溫度。經過評審的仔細甄選,各組別的得獎名單經已出爐,結果如下:

冠軍

何允祈 優才(楊殷有娣)書院

作品名稱:喧鬧的果欄

作品簡介:

油麻地果欄是香港水果供應樞紐,入夜後窩打老道一段馬路兩旁的水果箱高疊如山。工人在窄巷和馬路間穿梭,以熟練的手勢和汗水搬運一箱箱來自世界各地的水果。貨車尾板撞擊聲、推車與地下碰撞聲,混雜欄商和買手討價還價的吵鬧⋯⋯交織成這座城市永不停歇的節奏。這獨特的街景,展現了香港的勤奮靈動,也滿載着果香和人情味。

亞軍

尤沁言 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小學

作品名稱:愛

作品簡介:

我的新聞日記~愛

假期和爸爸遠足,看到這溫馨的一幕,頓時令我百感交集……

我很想念已離開了我們五年的媽媽。

還清楚記得你像照片中的猴子媽媽緊緊擁抱著我,

對我們的關懷和愛護,一一被這照片喚醒了!

一剎那浮現出和你的點點滴滴,

媽媽:我想對你說:我們很想念你!我長大了,

明年會升讀中學了,我會好好讀書和生性做人,

你不用擔心我們……

有空時我和弟弟會帶你喜歡的食物來拜祭你。

晚了,媽媽:希望在夢中能看到你。

季軍

曾善筠 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

作品名稱:

與風共舞的枝上

作品簡介:

你能與風暴共舞嗎?它吹得巨木左搖右擺,它吹得海水如流星般侵襲地球,它令萬物皆對它俯首稱臣。

卻見牠,那枝上的雪——大白鷺,正與風共舞。風越狂,牠身越穩;雨越急,牠意越定。那不是對抗,而是經年累月的慫容,牠與風雨共譜一曲生命的韌性。

優異獎

薛棨匡 聖若瑟英文小學

作品名稱:岸邊漁市

作品簡介:

今天我和家人來到西貢碼頭,看到很多五顏六色的漁船停泊在岸邊,船上放滿一盤盤活蹦亂跳的魚蝦,漁民叔叔在船上高聲叫賣,好像一個海上的小市集,多熱鬧啊!我第一次看到這種買方式,真有趣又新奇!我希望拍下這張照片,記錄城市角落裏還有的漁民生活文化,讓更多人見到和認識這些默默付出、用心生活的人。

呂天嵐 聖公會將軍澳基德小學

作品名稱:雨後陽光

作品簡介:

在滿心期待的旅程上,卻遇上突如其來的大雨,難免心情有點失落,唯有靜待這場大雨消失,我靠著窗邊不知不覺地睡著。。睡眼惺忪之際看到這美景,我急不及待把這眼前的畫面拍下,原來看似不如意的時候,並不需害怕,只要保持積極及樂觀,好事就一定等著我們。

歐陽燊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爱學校

作品名稱:《我的新聞日記》

作品簡介:

【新聞報道】 「水上卡通巡遊」吸引大批市民打卡!

本週,香港金鐘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水上卡通巡遊」活動,吸引了大量市民和遊客前來參觀。活動場地設有多個巨型充氣卡通人物,包括大家熟悉的哆啦A夢、可愛兔仔和B.Duck 小黃鴨等,部分更是漂浮在水面上,十分吸睛。

現場除了有卡通裝置,還設有攤位和打卡區,讓大家可以拍照留念。不少小朋友都表示:「哆啦A夢好大隻,好想摸佢!」即使當天下雨,大家仍然撐著雨傘熱情參與。

主辦單位表示,希望透過這次活動,為市民帶來歡樂和童真。活動將持續至下星期,有興趣的朋友記得把握機會!

陳雲迪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小學

作品名稱:《從劏房學會的感恩課

作品簡介:

上個月,我跟隨老師和同學們來到深水埗,探訪居住在劏房的長者。懷著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我們踏進了那狹小的居住空間。

當我走進劏房,眼前的景象令我震撼:斑駁的牆壁、木櫃被蟲蛀得千瘡百孔,悶熱難耐的空氣。在這殘破不堪的環境裏,連基本的煮食空間也顯得擁擠不堪。看著這樣的生活條件,我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感觸——原來我一直是這麼幸福的

那一刻,我深深地體會到感恩的重要,也更明白社會上仍有許多人需要我們的關懷與支持。但願這個世界能充滿更多溫暖與愛心!

陳樂晴 港澳信義會明道小學

作品名稱:心之所向,根之所在

作品簡介:

鱗次櫛比的大澳水上棚屋,看似簡樸,卻蘊藏著先民的智慧。棚屋以木材和鐵皮,巧妙地倚靠木樁支撐,竟然能年復年地抵禦猛烈的颱風,堅韌地屹立於波濤之上。而棚屋內,居民過著簡樸知足的生活,溫厚的人情與鹹鹹的海風交融,構成了大澳最動人的風景,令人格外神往。同時令我更想探索更多的香港歷史文化。

冠軍

黃漫澄 聖保祿學校

作品名稱:Fireworks in the city

作品簡介:

The image shows a stunning cityscape with beautifully lit fireworks marking National Day. Skyscrapers shine in the night sky, contrasting dramatically against the vibrant explosions above.

Below is a congested highway, prelude to the thrilling urban existence. Fireworks provide a festive atmosphere, symbolising unity, as the sparkling city lights reflect the energy and intensity of the celebration. This view is ideally capturing the mood of a celebratory festival, with urban sophistication woven into the fervor of National Day celebrations.

亞軍

何思慧 嗇色園主辦可藝中學

作品名稱:文化交流:尖沙咀的友誼瞬間

作品簡介:

這幅圖片於尖沙咀維多利亞港拍攝,捕捉了一群同學與外國遊客的親密互動。同學們熱情地向遊客介紹香港的文化環境,展現了本地人對推廣旅遊的積極態度。這種文化交流不僅促進了國際理解,也加深了外國遊客對香港獨特魅力的認識。背景中壯麗的維多利亞港和城市天際線,為這次交流增添了視覺上的美感,彰顯了香港作為旅遊熱點的吸引力。

季軍

石睿男 迦密主恩中學

作品名稱:單行道中損壞的私家車

作品簡介:

在8月17號的下午五時左右,在中環花園道的一個單行道,有一架私家車懷疑是因為天雨的關係,地面潮濕,不小心撞到旁邊的石牆,輪軚和車頭左側被損毁,從而不能駕駛。撞車後便有警員到該地方處理,從圖片可見,後面的巴士被阻塞在路上,引起交通不便。

優異獎

姚日軒 長洲官立中學

作品名稱:城市記憶

作品簡介:

雙塔式大廈, 又稱「井字型公屋」,華富邨是最早落成的「井字型公屋」。大廈中央天井是留空,優點是空氣流通, 門對門設計讓鄰里間更親密, 缺點是採光差,佔地面積大, 因此於1980年代停止興建。遺憾的是, 隨著華富邨的重建,香港又將失去一項特色的建築。「井字型公屋」不單具有獨特的建築造型, 更是一個時代發展的見證,希望相關部門在規劃重建時, 可以考慮保護歷史的特色。

戴柏熙 華英中學

作品名稱:

颱風突襲!愛民邨半世紀老榕連根拔起,房屋署緊急施救:要讓它重新站回社區

作品簡介:

颱風“樺加沙”襲港,何文田愛民邨保民樓前,那棵活了半世紀的印度榕被強風連根拔起,橫在公園裡,枝葉折損。

這樹高30米、根粗得要幾人合抱,是街坊的“綠色老友”——夏天乘涼、孩子嬉戲都靠它,以前颱風從沒傷到它,現在倒了,大家都可惜。

後來房屋署找專人來,修細樹身、用辦法讓它復位,現在樹重新豎起來了。何永賢局長還呼籲為樹集氣,街坊們都盼著它再長新葉,找回從前的溫暖。

楊天朗 賽馬會體藝中學

作品名稱:街角、旺角、醒

作品簡介:

每次途經旺角都會在天橋上看看花園街的排檔,無論風吹雨打、日曬雨淋,商戶們都會勤奮地把檔口經營。他們的努力不但是為賺錢過活,還建成了一條特色的街道,不論遊客或居民亦會光顧這裏的檔子。然而全球經濟面對困境,香港亦不能獨善其身,過往車水馬龍的街道帶著一點沉寂,應該如何走出這個困局呢?

鄭凱晴 崇真書院

作品名稱:風暴最前線

作品簡介:

新聞報導中的風暴總是隔著螢幕,但當它在眼前爆發,感受截然不同。狂風捲起巨浪,猛烈地拍打著堤岸,發出震耳欲聾的咆哮。在安全距離外,市民紛紛舉起手機,嘗試記錄這驚心動魄的一刻。這一幕讓我意識到,新聞不再遙遠,它就是我們親歷的現場。按下快門的瞬間,我們不僅是旁觀者,更是時代的記錄者。我的鏡頭捕捉的,不僅是風暴的力量,更是市民自發成為「記者」,為我城留下第一手歷史印記的珍貴畫面。

蔡曉晴 加拿大神召會嘉智中學

作品名稱:別讓垃圾弄髒大海

作品簡介:

以前去去海邊,能看見藍色的海水和貝殼,我現在去有時會看到塑料袋飄在水裏,沙灘上空的塑膠樽。這些垃圾被海浪捲走,會讓小魚、海龜受傷,海水也慢慢變髒。其實保護大海不難,我們去海邊遊玩時,把垃圾隨身帶走;少用一次性塑膠袋,多利用環保袋,學員的飲品瓶不要亂扔,拿去回收垃圾桶。大海是大家的,只要每人多注意一點,就能讓他變回原來的樣子。

冠軍

莊佳豪 路德會西門英才中學

作品名稱:勇氣對我的含義

作品簡介:

我原以為勇氣是無所畏懼,是坦然地走向危險。直到一天,我與朋友遇到一位傷殘者。我本想把口袋里的二十元給他,卻因害怕被朋友嘲笑而退縮。此時,一位朋友卻走上前,將僅有的錢給了他。果然周圍響起笑聲。我問他,你不怕被笑嗎,他答,我知道會被笑,但我想幫他。那一刻我頓悟勇氣並非毫無恐懼,而是在畏懼中依然選擇行動。

亞軍

吳建鋒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義中學

作品名稱:煙花閃耀維港 市民共迎新禧

作品簡介:

2024年12月31日,香港市民、遊客共聚維港兩岸,等待著煙花升起的一刻與零點鐘聲響起的一瞬間。「五……四……三……二……一,新年快樂!」伴隨所有參與者互相祝福,屬於2025年的時間便來臨了。人們高舉手機,為記錄這絢麗煙花消散前的一刻,伴著人們對於生活的嚮往一同存在

季軍

陳子喬 瑪利曼中學

作品名稱:火龍夜照別華富

作品簡介:

器材:Sony A74 + Tamron 28-200mm

時間:2024年10月6日

地點:薄扶林華富村

華富屋村將面臨清拆,最捨不得是這裡的人情味。

年年前來,唯有這次的舞火龍讓我熱血沸騰,看到華富真正的靈魂。當傳統火龍與螢光龍在夜空中交織時,整座屋村瞬間甦醒,每一扇窗戶,每一道欄杆後,都是村民聲嘶力竭的呼喊。他們的身影在香火煙霧中晃動,隨著每一次「打龍餅」沸騰起來。

這次的告別舞吸引了不少外國面孔與攝影師,人人都希望透過鏡頭捕捉這片最後的光輝,而我也不例外。這不僅是民俗的傳承,更是一場盛大的告別,是整條村一起呐喊的人情滋味。

舞動結束後,街角的士多依然亮著燈,供遊客村民買枝汽水、吃串燒賣。我明白,有些記憶終將成為歷史,但也會以另一種方式,在光影中獲得永恆。

優異獎

李沐阳 香港紫荊書院

作品名稱:那些笑臉教會我的教育真諦

作品簡介:

這張照片是我今年在貴州榕江支教時,用三腳架按倒計時拍攝的。這次支教期間剛好有一天是我的生日,讓這次支教活動變得更加有意義。在這間教室裡,孩子們純真的笑臉與積極的互動,是我支教路上最溫暖的收穫。這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教育的力量,也讓我明白,每一次陪伴都是雙向的成長——我在孩子們眼中看到了對知識的渴望,他們也在我心裡種下了關於責任與熱愛的種子。支教於我,不僅是傳遞知識的旅程,更是一場治癒心靈、重塑自我的修行,讓我在大山的純粹中,找到了教育最本真的意義,也讓我堅定了日後想做更多公益的想法。

馮謙朗 沙田培英中學

作品名稱:傳承

作品簡介:

香港大坑舞火龍是一項承載着百年曆史與文化記憶的民俗盛事。從歷史起源於早年村民為驅邪祈福而舉行的儀式,至今更成為社區提供凝聚力。舞動的火龍既是技藝的展現,更是世代情感與記憶的傳遞,除民俗本身的獨特文化外還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生機,在喧囂都市生活中感受温暖和力量。

鍾讚培 基督教中國佈道會聖道迦南書院

作品名稱:《誰可依歸》

作品簡介:

夜幕低垂,老婦被生活折騰後,落泊地回到她唯一的依歸。拼命超過半個世紀,陪伴她的,只有孑然一身、流離失所;守護她的,幸有身邊雜物、皚皚白鬢;支持她的,卻有無情鋼閘、冰冷數字。有人無瓦可遮頭,有舖無人可進內;因此我們更要努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令他們有所依歸,亦再也拍攝不到這類照片。

嚴振亮 天主教喇沙會張振興伉儷書院

作品名稱:黑夜中的火龍

作品簡介:

今次是我第一次拍攝大坑舞火龍。這項傳統可追溯至19世紀,當時居民以插滿線香的火龍驅趕疫症。時至今日,由三百多位健兒引領一條插滿數以萬計的長壽線香的火龍,穿梭大坑的大街小巷,祈求街坊合境平安。這種特別的傳統文化喺真的難能可貴,我們要好好傳承這種文化,把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繼續傳承下去。

黃海琳 梁式芝書院

作品名稱:新年煙花夜

作品簡介:

煙花綻放的夜晚,耳邊的人們的歡呼聲,眼裏的是漫天璀璨。絢爛的煙火不單點亮了寂靜的夜空,還點亮了新年的熱鬧氣氛,十分令人陶醉!當時的那份溫暖,即是現在隔着屏幕,它也像一顆小火星,點燃我心中對這美好夜晚的懷念。同時,它亦提醒我要珍惜那些時刻,只因它們終究會變成回憶,一去不復返。因此,我學會了珍惜,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人、事、物,不要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更沒有後悔的機會。

冠軍

劉梓星 香港城市大學

作品名稱:同行

作品簡介:

某天中午,我獨自在深水埗街頭漫步,突見一位女士倒在馬路旁,頭部流血,似遇意外。路人立即上前扶助,附近西九龍健康中心職員更推輪椅迅速趕至,將她護送離開。烈日當空,眾人撐傘圍護,醫護細心照料,這感人一幕完美詮釋香港獅子山精神。陌生人見義勇為,醫務人員盡忠職守,互助互愛不分彼此。照片捕捉的這瞬間,讓我深刻體會,日常街頭,原是人性光輝閃耀之地。身邊小事,往往映照大愛。在快節奏都市,這樣的溫暖如陽光,驅散不幸陰霾,注入希望生機。這不只是一樁意外,更是香港精神的獨特印記。

亞軍

樊德智 香港中文大學

作品名稱:雨下螢光

作品簡介:

颱風「樺加沙」來襲後,香港各區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在灰濛濛的雨天,我在屋簷下看見一名清潔工人冒雨在街道上默默耕耘。她身穿螢光制服,宛如一隻發光的螢火蟲,在雨下顯得格外耀眼。這些在我們身邊盡力付出的無名者正是真正的城市英雄。他們用最樸實的行動,一點一滴用汗水縫合著風雨為城市帶來的傷痕。

季軍

曾德宜 香港中文大學

作品名稱:人流中那定格的

作品簡介:

照片攝於25年初秋的旺角街頭。每次經過旺角站E1出口,總會見到行乞者。

街上行人來去匆匆,不曾有人為他停步。照片以慢快門拍攝,行人身影因移動而模糊,唯有乞丐是清晰的主體。

他就這樣,靜靜的定格在茫茫人海。

優異獎

梁汶謙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作品名稱:化大士

作品簡介:

此作品拍攝於古洞煙寮區 因古洞區將會發展因此2025年很可能是古洞最後一年的化大士

這張照片捕捉了一場充滿傳統與活力的化大士儀式,火焰熊熊燃燒,照亮了夜空,展現出一種神秘而震撼的氛圍。中央的祭壇裝飾精美,象徵著文化的深厚根源,周圍的人群參與其中,手中持著工具,彷彿在與火共舞。照片運用光影對比,突顯了火的動感與人群的熱情,同時保留了儀式的神聖感。這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一場文化的傳承,反映了社區團結與信仰的力量。

趙家賢 香港城市大學

作品名稱:兼善

作品簡介:

攝於兼善里,深水埗僅存即將重建的巷里社區。半世紀風霜刻在斑駁牆上,曾幾何時,孩童笑聲迴盪巷弄,老人搖扇閒話家常。如今,高樓環伺,舊鄰搬離,唯剩我靜守回憶。歲月如刀,剝落我的青磚,陽光照不進,燈火也熄滅了,亦留不下當年的溫暖。老人臨摹我時,眼中帶淚,手顫畫筆,彷彿在追尋那逝去的時光。我多想再聽一聲市井喧鬧,卻只能在沉默中,守著這片屬於老香港的唏噓。

林志軒 香港城市大學

作品名稱:落寞新光

作品簡介:

新光戲院位於北角,開啟於1972年,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電影院,以放映各類本地和國際電影聞名,更對香港粵劇文化有深厚影響,在粵劇有如獅子山地位一樣,多位粵劇名伶亦曾在此表演,包括新馬師曾、白雪仙。隨著數位化和其他娛樂的興起,新光戲院於本年3月3日停業,成為香港文化歷史的一部分,而部份粵劇也會去到戲曲中心繼續上演。

李梓萌 北師香港浸會大學

作品名稱:《在文明边缘翻阅文明》

作品簡介:

城市地下通道的角落,废纸板与塑料瓶堆叠成一片“灰色荒原”。一位拾荒老人正俯身其间,粗糙的指腹抚过书本泛黄的纸页,这是他连接远方世界的窄桥,也是追寻生命意义的具体实践。

身旁瘦弱的流浪狗与他形成微小的支持系统,诠释着边缘群体间最质朴的情感联结,也藏其被隔绝于公共文化和精神滋养外的无声困境。

劉博瑋 北師香港浸會大學

作品名稱:《一手生活,一手愛》

作品簡介:

午後的街頭,一位年輕母親騎著電單車送餐,懷中抱著熟睡的孩子。她一手握著車把,一手輕護孩子的頭,穿梭於車流之間。這一幕讓我明白,新聞不僅存在於國際大事,也藏在城市角落的每一份堅持與溫情。這位母親的背影象徵著無數為生活奔波的普通人,她用行動詮釋了責任與愛,讓平凡的瞬間也能成為值得記錄的新聞故事。

頒獎典禮將於稍後公布,有關詳情我們會聯絡個別得獎者。
如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2205 2226 / WhatsApp:5443 0338 / 電郵:hknecompetition@hkne.org.hk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