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his event has passed.
香港新聞博覽館舉行 「香港新聞傳播教育的現況與前瞻:不同院校的規劃」講座

香港新聞博覽館舉行
「香港新聞傳播教育的現況與前瞻:不同院校的規劃」講座
講解各校新聞與傳播學的發展現狀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香港新聞博覽館在8月30日舉辦題為「香港新聞傳播教育的現況與前瞻:不同院校的規劃」的公眾講座,邀請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高級研究學者蘇鑰機教授、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系主任李文教授、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專業應用副教授蘇啟智先生、香港大學新聞及傳播研究中心前總監陳婉瑩教授及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兼實務教授趙應春教授、講解各校新聞與傳播學的發展現狀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蘇鑰機教授表示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早在1965年開設,今年正是新聞與傳播學院成立60周年,新聞與傳播學院提供的課程一直是理論與實踐並重,為學生提供一個扎實的課程訓練。新聞與傳播學院近年都提供雙學位或雙主修的課程,强調現今學生需要接受跨學科的訓練以應對社會急速的變化。
李文教授指出,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傳統以來提供三個範疇的課程,包括新聞、電視廣播及公關專業,近年來,面對社會環境的轉變,亦都增設新的課程為業界及社會提供不同的人才,包括在2017年開辦數據新聞專修課程,今年亦推出互動媒體出版傳播學學士課程,專為副學士及高級文憑的同學提供2年的銜接課程。
蘇啟智先生表示,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課程歷史悠久,亦會因應社會的需要不斷更新課程內容,讓同學了解社會需要及為業界提供人才。加上在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畢業的學生多數都會繼續加入傳媒行業,所以在傳媒界的畢業生網絡都非常龐大。
陳婉瑩教授指出,香港大學的新聞課程要求就讀的同學是雙學位主修及需要參與不同機構的實習。同時,陳教授表示,就讀香港大學的新聞課程,最重要的是讓同學保持敏銳的社會觸覺,到畢業後不一定只能從事新聞行業,反而因爲雙學位主修的關係,同學的能力一般都可以應付不同的行業的需要。
最後趙應春教授提到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只有7年的歷史,深知學院的定位不能與傳統學院比較,需要設立比較專門的課程吸引學生就讀,加上2008年的雷曼事件反映出當時的記者對專業的財經知識比較匱乏,所以後期在香港恒生大學開設的課程都會比較多注重在商業範疇,同時,趙教授指出恒生大學傳播學院非常關心同學的未來出路,這亦是學院的優勢。
講座上,各學者都不約而同地表示現在的學院都非常重視跨學科跨範疇的訓練及培訓。例如浸會大學在2024年開設生成式人工智能輔助新聞報道課,香港大學在2023年開設新聞、傳播及AI學士(雙主修)課程,恒生大學在2024年推出藝術及文化傳播(榮譽)文學士課程。跨學科的課程重點都是希望讓修讀同學掌握不同的專業技能,同時提高同學的綜合能力素質,以應對社會變化帶來的挑戰。
到近年人工智能AI的出現,為社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特別是傳媒行業,李文教授表示,面對AI的出現,浸大傳理學院為此亦都有課程的改革,加入AI的元素,讓同學在求學時期都會認識AI對他們的幫助及影響。趙應春教授亦提到,在運用AI方面,老師的角色是需要帶領同學去學會運用AI,强調AI在同學學習過程是協助的角色。
傳媒學院近年面對的其中一個挑戰是收生人數呈下跌趨勢,在應對收生減少的問題上,各位教授都指出要讓社會大眾了解到新聞系的優勢,李文教授表示,學院需要重塑年輕人對新聞或記者的看法,讓他們知道,傳媒行業並不只有跑新聞,現在反而更强調數據分析、動畫製作等方面的技能運用。陳婉瑩教授指出,通過新聞系的訓練,同學會學到不同學科的專業知識,將來投身社會會更有前途。蘇鑰機教授認爲新聞系著重語言能力的培訓,不同行業其實都需要良好的語言能力。蘇啟智先生指出現今傳媒人更多是代表擁有多功能及全面的能力。趙應春教授總結,傳媒人並不但只代表記者,更重要的是擔起傳播的責任。
講座重溫片段將於稍後上載至香港新聞博覽館YouTube 頻道。
圖片說明:
圖一:香港新聞博覽館舉行「香港新聞傳播教育的現況與前瞻:不同院校的規劃」講座。
圖二:陳婉瑩教授指出,通過新聞系的訓練,同學會學到不同學科的專業知識,將來投身社會會更有前途。
圖三:蘇鑰機教授認爲新聞系著重語言能力的培訓,不同行業其實都需要良好的語言能力。
圖四:李文教授表示,學院需要重塑年輕人對新聞或記者的看法。
圖五:趙應春教授提到傳媒人並不但只代表記者,更重要的是擔起傳播的責任。
圖六:蘇啟智先生指出現今傳媒人更多是代表擁有多功能及全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