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活动已过期。
香港新闻博览馆举行「极端天气的影响和应对」讲座

全球暖化下极端天气愈见频繁,台风、暴雨及酷热天气为本港带来挑战。香港新闻博览馆于11月8日(今天)举办题为「极端天气的影响和应对」的公众讲座,由香港天文台前台长、香港科技大学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客席教授岑智明先生与大家讨论极端天气带来的问题。
岑智明表示,极端天气包括台风、降雨量增加,近日超强台风海鸥横扫菲律宾令当地造成严重水浸,飓风梅利莎吹袭牙买加威力亦较桦加沙强劲。同时,冬天出现的寒冷天气日子减少,本港冬季曾试过在只有一天录得12度或以下,亦有可能会出现台风。
近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摄氏1.5度的目标在未来数年是无法达到,而巴黎协议订立减少碳排放的目标仍有一段距离。岑智明认为,各国要继续加大力度做好洁净能源,但他形容挑战十分大。
岑智明又提醒,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影响,南极州及格陵兰的冰川融化会令海平面带来数以米计的上升。同时全球亦出现极端高温,2024年印度新德里录得破纪录52.3度高温,更暖的空气亦带来更多极端降雨,令各地出现严重水浸。而本港亦面对的气候风险包括超强台风、风暴潮、暴雨及热浪等问题。2018年山竹袭港时造成广泛破坏,令本港造成46亿元的经济损失,预计未来台风的强度会增加,若台风袭港时再遇上天文大潮,加上海平面上升风暴潮造成的破坏会更加大。
他又提到,暴雨会带来水浸及山泥倾泻。本港今年已发出五次黑色暴雨警告,2023年世纪暴雨天文台录得一小时雨量为158.1毫米,是自1884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纪录。对于有人建议分区发出暴雨警告,他认为难以实行,因为暴雨的变化快,不少市民亦要跨区上班及上学。
此外,录得酷热天气会增加市民造成中暑风险,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发现,本港每年因热相关疾病的死亡人数达200多人,较糖尿病死亡人数更多。
展望未来,他认为政府、机构要及市民都要防患于未然,做好风险评估,包括防风、防水浸等工作,以及尽力减低碳排放。市民在酷热天气下进行户外工作及运动都要注意健康风险。
讲座重温片段将于稍后上载至香港新闻博览馆YouTube 频道。
图片说明:

图一:香港新闻博览馆举行「极端天气的影响和应对」讲座。

图二:岑智明表示,极端天气包括台风、降雨量增加,近日超强台风海鸥横扫菲律宾令当地造成严重水浸,飓风梅利莎吹袭牙买加威力亦较桦加沙强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