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载入中

« 所有活动

  • 此活动已过期。

香港新闻博览馆举行 「香港新闻传播教育的现况与前瞻:不同院校的规划」讲座

2025.8.30

香港新闻博览馆举行

「香港新聞傳播教育的現況與前瞻:不同院校的規劃」講座

讲解各校新闻与传播学的发展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香港新闻博览馆在8月30日举办题为「香港新闻传播教育的现况与前瞻:不同院校的规划」的公众讲座,邀请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高级研究学者苏钥机教授、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新闻系系主任李文教授、香港树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专业应用副教授苏启智先生、香港大学新闻及传播研究中心前总监陈婉莹教授及香港恒生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兼实务教授赵应春教授、讲解各校新闻与传播学的发展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苏钥机教授表示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早在1965年开设,今年正是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60周年,新闻与传播学院提供的课程一直是理论与实践并重,为学生提供一个扎实的课程训练。新闻与传播学院近年都提供双学位或双主修的课程,强调现今学生需要接受跨学科的训练以应对社会急速的变化。

李文教授指出,浸会大学传理学院传统以来提供三个范畴的课程,包括新闻、电视广播及公关专业,近年来,面对社会环境的转变,亦都增设新的课程为业界及社会提供不同的人才,包括在2017年开办数据新闻专修课程,今年亦推出互动媒体出版传播学学士课程,专为副学士及高级文凭的同学提供2年的衔接课程。

苏启智先生表示,树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课程历史悠久,亦会因应社会的需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让同学了解社会需要及为业界提供人才。加上在树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毕业的学生多数都会继续加入传媒行业,所以在传媒界的毕业生网络都非常庞大。

陈婉莹教授指出,香港大学的新闻课程要求就读的同学是双学位主修及需要参与不同机构的实习。同时,陈教授表示,就读香港大学的新闻课程,最重要的是让同学保持敏锐的社会触觉,到毕业后不一定只能从事新闻行业,反而因为双学位主修的关系,同学的能力一般都可以应付不同的行业的需要。

最后赵应春教授提到香港恒生大学传播学院只有7年的历史,深知学院的定位不能与传统学院比较,需要设立比较专门的课程吸引学生就读,加上2008年的雷曼事件反映出当时的记者对专业的财经知识比较匮乏,所以后期在香港恒生大学开设的课程都会比较多注重在商业范畴,同时,赵教授指出恒生大学传播学院非常关心同学的未来出路,这亦是学院的优势。

讲座上,各学者都不约而同地表示现在的学院都非常重视跨学科跨范畴的训练及培训。例如浸会大学在2024年开设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新闻报道课,香港大学在2023年开设新闻、传播及AI学士(双主修)课程,恒生大学在2024年推出艺术及文化传播(荣誉)文学士课程。跨学科的课程重点都是希望让修读同学掌握不同的专业技能,同时提高同学的综合能力素质,以应对社会变化带来的挑战。

到近年人工智能AI的出现,为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传媒行业,李文教授表示,面对AI的出现,浸大传理学院为此亦都有课程的改革,加入AI的元素,让同学在求学时期都会认识AI对他们的帮助及影响。赵应春教授亦提到,在运用AI方面,老师的角色是需要带领同学去学会运用AI,强调AI在同学学习过程是协助的角色。

传媒学院近年面对的其中一个挑战是收生人数呈下跌趋势,在应对收生减少的问题上,各位教授都指出要让社会大众了解到新闻系的优势,李文教授表示,学院需要重塑年轻人对新闻或记者的看法,让他们知道,传媒行业并不只有跑新闻,现在反而更强调数据分析、动画制作等方面的技能运用。陈婉莹教授指出,通过新闻系的训练,同学会学到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将来投身社会会更有前途。苏钥机教授认为新闻系着重语言能力的培训,不同行业其实都需要良好的语言能力。苏启智先生指出现今传媒人更多是代表拥有多功能及全面的能力。赵应春教授总结,传媒人并不但只代表记者,更重要的是担起传播的责任。

讲座重温片段将于稍后上载至香港新闻博览馆YouTube 频道。

图片说明:

图一:香港新闻博览馆举行「香港新闻传播教育的现况与前瞻:不同院校的规划」讲座。

图二:陈婉莹教授指出,通过新闻系的训练,同学会学到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将来投身社会会更有前途。

图三:苏钥机教授认为新闻系着重语言能力的培训,不同行业其实都需要良好的语言能力。

图四:李文教授表示,学院需要重塑年轻人对新闻或记者的看法。

图五:赵应春教授提到传媒人并不但只代表记者,更重要的是担起传播的责任。

图六:苏启智先生指出现今传媒人更多是代表拥有多功能及全面的能力。

 

详情

日期:
2025.8.30
活动分类:
,
滚动至顶部